主页 > 国内 >

国际不打小孩日:家长能否科學抑制打孩子冲动?

时间:2022-04-30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央广网北京4月30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4月30日是“国际不打小孩日”,也叫“拒絕體罰日”。這個日子的設立,旨在倡導正面管教方法,拒絕粗暴體罰。

  常有人說“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而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來治愈”。童年挨打或被體罰的經曆會給我們的心理造成什麽影響?這種影響會跟隨我們一生嗎?家長們又要如何抑制住打孩子的沖動呢?忍住打孩子的沖動,家長如何不“憋出內傷”?

  對此,中國心理學會科普委委員、北京中科普心理健康促進中心常務副主任唐義誠指出,包括被肢體暴力或被言語辱罵在內的童年不愉快經曆可能造成“童年創傷”,使孩子情緒上感到痛苦或困擾,形成一種長期影響。一般有三類情況會造成童年創傷,第一是暴力虐待,第二是缺失照顧或情緒關注的忽視,第三則是父母生病、離異或其他重大變故等外部因素。唐義誠表示,童年創傷非常普遍:“澳大利亞的童年創傷出現幾率是25%,美國是50%。”

  童年創傷會影響到孩子的人際交往,例如,無法正常學習或在和別人交往時産生退縮感。在經曆過創傷後,孩子往往還會“閃回”,不斷回憶起這些體驗。

  2021年4月,《兒童發展》上刊登的一項研究顯示,包括打屁股、打手心、罚站、罚跪、鞭打、蹲马步、操场蛙跳等在内的体罚对儿童大脑发育的影响可能与更为严重的暴力产生的影响相似。根据该研究作者所述,体罚与心理健康问题、焦虑、抑郁、行为问题等有关。

  唐义诚介绍,有研究表明,有童年创伤经历的人比一般人患上焦虑症的概率高出2.4倍,患抑郁症的概率高出3.6倍,甚至健康问题也会更多,端粒比同龄人短。

  面对自家孩子的一些“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熊孩子”行为,有家长表示,真的忍不了,就打好使。

  唐义诚指出,情绪到了打孩子的行为,对于打孩子的家长来说,甚至都算不上一次有效的情绪宣泄。

  用伤害自己或他人的方式去宣泄情绪是不良的宣泄方式,此时就出现了所谓“越打越生气”的状况。

  而有效的情绪宣泄需要的是一些高质量的人际关系。唐义诚建议:“先处理心情,后处理事情。”可以找朋友聊一聊,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宣泄。在情绪平静之后,也要和孩子进行沟通,明确自己的诉求。

【责任编辑:管理员】
热图 更多>>
热门文章 更多>>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