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01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据《法治日报》报道,如今部分短视频平台的婚恋类账号正悄然变味:从教男性“走肾不走心”的“脱单秘籍”,到“曲曲大女人”宣扬“用男人而非爱男人”的“金主攻略”,这些账号以“情感导师”为幌子,把婚恋关系异化为利益交换的工具,甚至将非法产业链包装成“成功经验”。
这类内容的泛滥,本质上是算法逻辑与逐利心态的合谋。短视频平台的推荐机制天然追逐“高互动、高完播”的内容,而极端化、情绪化的“捞金话术”恰好能精准戳中部分人对“快速成功”的幻想——男性想“不劳而获”,女性想“走捷径”,双方的心理缺口被内容生产者用“话术模板”“示弱技巧”填满,再通过直播打赏、高价课程变现。更有甚者,为规避监管,将非法产业链包装成“成功案例”,将诈骗话术美化为“恋爱技巧”,不仅污染网络环境,更可能引发现实中的法律风险。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类内容对社会婚恋观的扭曲。婚姻本是情感联结的载体,承载着人类最基本的情感需求,但在“捞金术”的叙事里,它被简化为“性别博弈的工具”:男性要“操控”,女性要“索取”,双方的关系建立在利益计算而非真诚信任之上。当“爱”被替换成“套路”,“陪伴”被异化为“资源”,长此以往,不仅会加剧矛盾冲突,更会让年轻人对亲密关系失去信心——既然“真心换真心”不如“套路换利益”,又何必投入真心?
要让婚恋内容回归正途,需要多方合力。平台不能只当“流量中介”,而要当好“内容守门人”。算法不应只追逐“爆款”,更应建立“价值坐标系”。监管部门则要着力对传播虚假信息、教唆违法犯罪的账号依法追责,对打“擦边球”的行为明确界定,让“擦边”者无处遁形。内容生产者更要明白,流量或许能带来短期收益,但价值观才是账号的生命线。真正的情感导师,该教的是如何经营亲密关系、如何彼此尊重,而非如何“收割”对方。